匠心巧手筑梦,专注创新育魂
——学院第四届劳动教育周手工文创大赛总结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战略部署,学院于2025年5月劳动教育周期间举办了以“智能劳动,创新未来”为主题的劳动教育周手工文创大赛。此次大赛通过富有创意与文化内涵的手工制作实践,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感悟劳动价值、锤炼劳动技能、激发创造潜能、培育审美情趣,为校园文化生活注入蓬勃的青春创造力和深厚的劳动情怀。现将大赛情况总结如下:
一、精心筹划,全面动员
为确保大赛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育人效果,基础部按照学院年度育人要求,结合往年劳动教育周手工文创大赛经验,紧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强音,引导作品创作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挖掘、绿色环保理念践行、校园生活艺术表达等方向,赋予劳动实践深刻的文化底蕴与时代内涵。于3月20日下发《关于征集劳动周文创作品的通知》,面向全院学生征集作品,同时公布了清晰透明的参赛规则、作品要求、评选标准和奖项设置。经过各系推荐,共征集优秀作品100多个。


二、匠心独运,精彩纷呈
大赛正式启动后,校园迅速掀起了一股手工创作的热潮。同学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构思与制作,将课堂所学知识、生活观察感悟与灵巧双手相结合,创作出一批构思新颖、制作精良、富有深意的手工文创作品。
材料多元,创意无限。作品选材广泛而环保,充分体现了变废为宝的智慧。废旧纸箱、塑料瓶、布料边角料、竹木、天然纤维等,在同学们手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与艺术价值。
技艺融合,匠心独具。创作过程融合了多种传统与现代手工技艺。剪纸的灵动细腻、编织的经纬交错、布艺的针线温情、模型的结构精巧……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精进,充分展现了手脑并用的劳动魅力。
内涵丰富,文化浸润。优秀作品不仅技艺精湛,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积极的价值导向,有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有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有对劳动的礼赞,这些作品是劳动实践开出的智慧之花,更是美育与德育在劳动中自然融合的生动体现。
三、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经过推荐和评选,最终评出60多个奖项,包括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技能提升,素养内化。参赛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显著提升了设计思维、空间想象、工具使用、精细操作、问题解决等关键能力。从草图构思到选材加工,从反复试验到最终成型,每一步都凝结着汗水与智慧,深化了“工匠精神”内涵。
美育渗透,情感升华。手工创作是审美感知与表达的直接途径。同学们在造型、色彩、材质的探索与搭配中,提升了审美品位;在将个人情感、思考融入作品的过程中,实现了情感的表达与升华。
文化自信,价值认同。大量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作品,展现了同学们对文化根脉的珍视与创新表达的自信。通过亲手制作,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而是可触可感、融入血脉的认同与自豪。劳动成为传承文化、增强自信的有效载体。
四、反思前行,持续探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一些不足,为未来工作提供改进方向。
普及深度有待加强。部分学生参与仍停留在“活动”层面,对劳动教育深层价值的理解有待深化。未来需将劳动观念培养更紧密融入日常教学与校园生活,开展常态化、多样化的项目与展示。
专业指导需要引入。面对学生多元化的创作需求,需要引入专业师资进行辅导,后期可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行业设计师等不定期开展专题讲座。
本次劳动教育周手工文创大赛,是一次匠心与青春的美丽邂逅。它生动诠释了劳动教育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中的综合育人价值。学生们以双手触摸材料的温度,以匠心赋予废弃物新生,在汗水中收获成长的喜悦,在创造中感悟文化的深邃。
基础部
2025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