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天地 > 校园生活 > 正文

以青春之力守护黄河文化根脉 用专业担当赋能非遗传承

发布日期:2025-10-24  

2025年7月,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财务与会计系青探古绛队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组建“青探古绛队”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赴运城市新绛县开展‘绛’心筑梦黄河畔 非遗新生代行动实践活动。团队兼顾非遗传承与社会服务,在千年绛州大地上书写着文化守护与民生关怀的动人篇章

青春护航:反诈宣传筑牢民生防线

实践首日,团队联合新绛县村镇银行走进孝义坊村,开展青春护航新绛,防诈守护万家专项行动。针对当前常见AI换脸诈骗”“网络刷单陷阱等新型犯罪,队员们创新采用案例拆解+情景模拟的宣教形式,将专业反诈知识转化为看得懂、学得会的实用指南。活动现场,队员们不仅指导村民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更冒着酷暑走街串巷,累计发放宣传手册200余份,走访居民30余家,用接地气的语言帮助村民识破诈骗套路,切实提升基层群众的防骗免疫力。一位老乡感慨道:这些孩子们讲得明白,我们以后转账前一定先问问他们!

鼓乐传情:沉浸式体验激活非遗生命力

7月22日,团队走进绛州鼓乐非遗传承基地,通过观演+研学+直播三维联动模式,深度探寻这一国之瑰宝的文化内核。在专业老师的讲解下,队员们系统了解绛州鼓乐从先秦至今的发展脉络,现场观摩《秦王点兵》等经典曲目的震撼演出。通过三个多小时的线上直播,团队以年轻化视角向全网观众展现鼓乐魅力,吸引超百人次观看,新增粉丝量位列同期同级别主播前茅。在互动体验环节,队员们从基础鼓点练习到完整曲目合奏,用汗水诠释着对非遗的热爱。看到00后大学生这么投入,我们传承鼓乐更有信心了!基地传承人动情地说。


笔墨乾坤:匠心打磨触摸文脉温度

7月23日,团队探访省级非遗绛笔制作技艺传承基地——积文斋笔墨庄。在弥漫着松烟墨香的工作间里,队员们跟随匠人学习千万毛中择一毫的传统工艺,从兽毛筛选、骨梳梳理到笔锋定型,全程参与七十余道工序中的核心环节。当指尖捻起经过反复润洗的毫毛,当亲眼见证笔尖在宣纸上晕染出完美弧线,青年学子们深刻体会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工匠精神。活动现场,队员们不仅亲手制作出完整笔坯,更通过短视频记录制作过程,让传统笔墨文化突破地域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年轻群体。


砚台凝翠:直播赋能传统工艺新生

7月24日,团队深入山西绛州澄泥砚研制有限公司生产基地,见证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淬炼历程。从汾河淤泥的千淘万漉,到烈火煅烧的七十二变,队员们通过直播镜头向观众全景呈现一年成砚的非遗奇迹。镜头下,老师傅过滤河泥的专注眼神、雕刻师刀尖游走的精妙技艺引发网友热烈反响,弹幕中传统手艺太震撼”“这才是文化自信的留言持续刷屏。在非遗传承人蔺涛先生的指导下,员们不仅参与砚台坯体创作,更获赠珍贵文献《晋在砚中》,为后续文化传播积累珍贵素材。

青春聚力话传承 实践总结谋新篇

7月25日,实践活动进入尾声,团队成员前往共青团新绛县委,与团委负责人围绕“非遗新生代行动”开展总结交流座谈会,共同梳理实践成果,共话非遗传承新路径。

新绛团县委副书记崔绛燕对青探古绛队的实践活动给予高度肯定指出非遗传承最需要青年力量,既懂传统又通创新,既能沉下心体验又能张开手传播。同时希望未来能与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深化合作,让更多大学生走进绛州,成为非遗“新生代”传承人。

10月21日,学院举行了2025年“三下乡”“返家乡”暑期社会实践现场汇报会,旨在全面总结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深化实践育人成效,引导更多青年学生投身基层、服务社会。经过现场比拼,我系团队荣获学院 2025年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二等奖

这次实践活动,不是初识绛州鼓乐、绛笔、澄泥砚技艺的阶段性结束而是青年与非遗携手前行的新起点。当青春的热忱遇见非遗的厚重,当创新的思路融入传承的脉络,绛州大地上的文化瑰宝,必将在代代相传中愈发璀璨,在青年担当里绽放时代光彩。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日记:

青探古绛行,不负青春责

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财务与会计系 高瑞丰

这个绿意鼎盛的七月,我们以“青探古绛队”以青春之名奔赴新绛县,用五天时光在古绛大地上留下青春足迹——从街巷间的反诈宣传到文化场馆里的非遗探寻,每一步都让青春与乡土撞出深刻的火花。三下乡之行,像一场与千年文脉的深度对话,而绛笔、绛墨、绛州鼓乐与澄泥砚,便是这场活动里最动人的注脚。

在绛笔工坊,非遗传承人在处理毛料时展现出惊人的细腻。她教我们分辨兔毫的弹性、狼毫的韧劲,说一支好笔要“尖、齐、圆、健”,就像做人要守得住分寸。

绛州鼓乐的排练声震得地面发颤。在这里不管小孩还是大人都会锤几下,挥槌时虎虎生风。鼓点从沉缓到急促,像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时而如古战场的号角,时而似丰收时的欢腾,最后在一声震天的齐鸣里戛然而止,余音里全是黄土高原的雄浑与热烈。鼓乐非遗传承人赵老师说,这鼓乐里藏着新绛人的精气神,“敲起来,日子就有劲儿”。

最让我驻足的是澄泥砚工坊。匠人正将过滤了几十遍的黄河泥反复揉捏,那泥土在他掌心渐渐有了温润的光泽。“这泥得‘吃’够三年水,才能去掉火气。”看着晾在架上的砚坯,据说“烧窑时火候差一度,就可能裂成碎片。”看着那些成品砚台,有的雕着黄河浪,有的刻着古城墙,呵气成雾,触之如脂,才懂为何古人称其“与石砚无异,而益于笔”。

离开时,包里装着一支崭新的绛笔,耳畔还回响着鼓点。这些非遗从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非遗传承人用时光喂大的孩子,是新绛人血脉里的文化密码。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传承不是重复过去,而是让老手艺在当下活得热气腾腾。

绛州非遗寻访录

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财务与会计系 许新爽

本次在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我提供了一把解码新绛非遗文化、守护群众财产安全的钥匙。

走进绛州鼓乐研学基地,那激昂的鼓点与多变的节奏交织,让我直观感受到非遗艺术的传统技艺。踏入積文斋,墨毛混杂的气息裹挟时光扑面而来,通过体验绛笔的制作工艺,深刻体会到这七十余精微的制作工序背后的心酸与不易。再到澄泥砚制作室,指尖抚过一方澄泥砚,温润如婴孩肌肤的触感下,藏着汾河泥的千年记忆。

新绛的非遗,是黄土高原上开出的绚烂文化之花,每一瓣都凝结着先民的智慧与情感。它们不仅仅是技艺,更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身份标识。为期五天的探访,让我从“知道”变成了“懂得”,从“欣赏”变成了“敬畏”。服务社会,不仅仅是发放反诈手册、宣讲案例,更是在信任的荒漠里种下绿洲。保护非遗,不仅仅是保护几样手艺或几首曲子,更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和历史的根脉。